《民國紀事本末(1911-1949)》
  作者:劉仲敬
  版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6月
  定價:28.00元
  【編者按】
  劉仲敬的《民國紀事本末》出版後,讀過的人無不稱奇,皆謂奇人奇書。比如學者許紀霖就說:“這位剛過而立之年的學子是一位難得的怪才、學痴,讀了這本書,深為震撼,個中評點如同老吏斷獄,字字見血,妙語雋句,俯拾皆是。其大識大見打通古今中西,乃當今學界罕見之天才也。”
  此書未入選本刊秋季好書,甚有人抱不平,曰“曲高和寡”。本版書評作者和書籍作者的對話,也許可以呈現何以高何以寡的內在原因。
  書評人啟風和《民國紀事本末》作者劉仲敬的分歧之核心,在於史實與史識之辨。類似的爭議,也曾在學者高全喜出版《立憲時刻》一書時發生過。簡而論之,劉仲敬認為,我們若改變對歷史的看法,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歷史本身,啟風則不信任哲學而相信史料,相信歷史的脈絡可以還原。
  美國曆史學者喬伊斯·阿普爾比就曾在《歷史的真相》一書中提出,歷史和文學一樣,是為了直接探索人類經驗而寫的。歷史以想象力重溫往事,卻要用具體的事實為開門之鑰。但是開門的終究是人,而不是歷史自身。故而,史實與史識之辨,絕非玄虛之論。至於對錯,也許讀者諸君可各取所需。
  【《民國紀事本末》序言】
  陶公述懷,溫柔其表、沉靜其質。殆其心知滄桑靡常、人心唯危,然不常之變終不能奪不變之常。故而不怨天、不尤人,無咎無悔。桑園之為桑園,原為吞江臨流、揚帆巨海而設;但問耕耘、不問收穫,縱曰得仁、不外初衷。九州島板蕩、洪流潰決,私智小術烏足為恃?巧偽之徒避居高原,閉關自雄,一若智不可及;實則不過延誤數十年,坐待洪峰叩門而已。昔者憚於偕信友、守正統、著先鞭、循浩蕩主流、據形勝之地;今則唯有召游寇、取偏鋒、步後塵、逆流搶灘、行險僥幸、求殘破之局而已。往者已矣,來者可追;祛諉過之文、絕飾非之智,而有《民國紀事本末》。所謂紀事本末者,洗盡深文周內、僅存時序紀事也。是為序。
  本書以紀事本末的體例分十二個篇章從辛亥革命為開端講述了民國的歷史史實。書稿盡可能採取最簡單、明晰的方式,沿著時間順序重點展示民國憲制演變的來龍去脈。作者忽略了大部分軍事行動,卻把具有因果關係的憲法鬥爭連貫起來。作者認為這種鬥爭決定了中國的命運,塑造了近代亞洲的結構。於此而言,書稿在內容上對於民國史研究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本書行文方式特別,半文半白的語言特質符合民國時期的時代氣息。  (原標題:不確定的歷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c90xcmsg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